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航天为何总能给人满满的确定感

与归 澎湃新闻评论 2022-09-12


   

       中国航天人总是能给人满满的确定感。他们凭借的,正是时刻准备、只争朝夕的精神。



 | 与归


神舟十四号来了!


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,神舟十四号瞄准6月5日10时44分发射。陈冬、刘洋、蔡旭哲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,由陈冬担任指令长。这个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刷屏,很多人的感受是:神十三才刚刚返回,怎么神十四又要上天了?!



这种感觉很真实。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,只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。中国航天紧锣密鼓的节奏,近几年我们都能感受到。远的不说:5月发射了天舟四号;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,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,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,后面还有天舟五号和神舟十五号……


这种时不我待、奋斗拼搏的精神,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写照。我们将目光拉长来看,可以发现,今天的这一个接一个的航天成就,早在30年前就已在规划中。1992年,我国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,建设大型空间站正是第三步,一切都在兑现着当年的畅想。


这次的航天员,依然是两男一女配置,也依然是两个熟面孔带一个新面孔。陈冬和刘洋,都出生于1978年,包括蔡旭哲在内,三人都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。陈冬2016年执行过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,刘洋2012年执行过神舟九号飞行任务,蔡旭哲是首次飞行。这也体现出中国航天稳扎稳打、代代传承、不断超越的精神。


以女航天员刘洋为例,景海鹏曾评价她说,“才两年的航天员,工作训练要追上我们十几年学的内容,不太可能。但是她利用两年时间,周末都没有休息,把所有的课程、十几个系统都赶齐了,和我们步调一致,完全达到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。”


不只是上过天的,从来没有上过天的航天员也是如此。去年火出圈的邓清明,三次入选、三次备份,是我国唯一一个没上过太空的现役首批航天员。他训练了24年,备份了24年,他说,“作为备份的任务,不是从基地回来了,任务就结束了。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,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。”


而我们熟悉的那些已经上过天的航天员们,几乎也都有过备份身份。就在前不久,已经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杨利伟,在给中学生讲课时还说,平均年龄57岁的首批航天员仍在训练,支撑着他们的是一种精神,“就在昨日,我还在离心机上接受训练”。


航天工程是一项系统性、复杂性、长期性的大工程,很多目标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“一飞冲天”的,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多成就,其实早已积蓄了几代人的心血。也正因此,我们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茬接着一茬干,将这份精神、这份事业,一代一代传递下去。


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,在此前的报道中,媒体已经透露,“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身心状态非常好,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训练和任务准备。”是的,你没看错,神舟十四号还没发射,神舟十五号的“值班人”已经在准备着了。


在神舟十四号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后,神舟十五号的3名航天员,还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,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-10天。届时,我们就可以实现“上头同时有六人”,这又将创下记录。


有人说,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。但是,中国航天人总是能给人满满的确定感。他们凭借的,正是时刻准备、只争朝夕的精神。


其实,不只在航天领域,面对每一项重要事业、难题大题,中国人都不乏这种精神劲头。每一个人都在时刻准备着:战斗的时候,我是主力;备份的时候,我随时顶上。看看当下的那些人和事,不也是吗?




编辑|王磊

排版|甘琼芳

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推荐阅读

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